听说现在时兴整院腾退线下股票配资,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看大人下棋,有时局势胶着,就有人伸手把棋盘一胡噜:重来!整院腾退,大抵就是这么回事。
先前搞申请式退租,像极了温吞水煮青蛙。张家走了,李家留着,王奶奶死活不动窝。结果呢?留下的几家守着空了一半的大杂院,夜里风声跟鬼哭似的。更要命的是下水道坏了都没法修——得把王奶奶家地砖掀了才行,而她宁可地砖烂穿也不让动一厘米。
于是聪明人想出了整院腾退的主意。这办法好,就像治头疼直接摘脑袋,干脆利落。
一锅端的逻辑
整院腾退的逻辑很直白:既然零敲碎打不管用,那就连锅端。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吃卤煮,要是嫌肠子收拾不干净,索性把整个锅都倒掉。虽然可惜,但省事。
街道办的小王跟我说,有个院子十二户人,十一户都签了字,就剩个八十多岁的老爷子死活不搬。老爷子说在这屋里送走了爹娘,养大了儿女,如今也要在这等着见马克思。改造管线?没门!加固危墙?甭想!
最后您猜怎么着?整个院子的改造计划全泡了汤。新管线绕道走,危墙拿铁架子支着,像极了八十岁老太太的假牙,看着就悬乎。
展开剩余71%所以现在时兴整院腾退,实在是被逼出来的聪明主意。
孤岛效应
我认识个李大姐,她住的院子经过几轮腾退,最后就剩三户。政府倒是给通了新水管,可麻烦事更多了。
冬天供暖成了大问题——原先二十多户一起烧锅炉,均摊下来还挺划算。现在三户人烧整个锅炉,赔得姥姥都不认识。再说那些空房子,门窗破了没人修,成了野猫的乐园,半夜里猫叫春的声音听得人头皮发麻。
最绝的是收垃圾的都不爱来了——为三户人跑一趟不值当。李大姐说现在扔垃圾得看准时机,听见收垃圾车的音乐声就得拎着袋子往外冲,比上班打卡还准时的。
这么看来,整院腾退倒是解决了“孤岛效应”。要搬一起搬,要留一起留,倒也公平。
补偿那点事儿
说到补偿,这可是整院腾退最妙的地方。既然要整院走人,补偿标准自然要统一,这就免去了很多扯皮的麻烦。
不过这事也有意思:补偿标准是按房子本身的价值算,可不包括地价。这就好比买猪头肉不算猪头价,只算卤料钱一样有趣。
老张给我算过一笔账:他在南锣鼓巷住8平米,补偿款能在五环外买60平米。听起来挺划算是不是?可他没算上每天多花两小时通勤的时间成本,也没算上老哥们各奔东西的情感成本。
这些成本,补偿公式里可没有。
未来的模样
整院腾退之后,这些院子会变成什么样?据说是要恢复古都风貌。我想象了一下:青砖灰瓦,朱门铜环,院子里种着石榴树,屋檐下挂着红灯笼。
美是很美,就是少了点烟火气。以前的胡同是活的,有炸酱面的香味,有孩子的哭笑声,有邻居吵架的喧闹。以后的胡同怕是只能活在明信片上了。
不过这话又说回来,现在谁还在乎真的胡同呢?大家要的是看起来像胡同的胡同,至于里面住的是不是原来那些人,并不打紧。
最后说两句
整院腾退这事,说到底是个效率至上的选择。就像为了交通畅通就把小胡同都拆了修大马路,为了城市美观就把老房子都刷成一样的灰色。
可是啊,城市不只是用来看的,更是用来活的。把人都腾退了,风貌是保住了,魂却没了。这就像把博物馆里的标本做得再栩栩如生,终究是没了生气。
但愿那些规划城市的人能明白:真正的北京味儿,不在青砖灰瓦里,而在豆汁焦圈的热气里,在胡同大妈的唠叨里,在孩子们跳皮筋的欢声笑语里。
这些东西,一旦腾退了,就再也找不回来了。
发布于:北京市宏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